如何驗證“平面波+探針”的頻域結果
我們以金屬球加平面波為例,平面波從Z+方向入射,頻率0-5GHz。
球的半徑為1cm。其實什么結構不重要,重要的是定義兩個探針,一個近場(邊界內),一個遠場(邊界外),然后研究探針的探測結果。這里時域求解器,不檢查能量收斂,讓平面波足夠時間傳播到兩個探針。
仿真結束后,應該可以得到這些結果:
由于這里平面波電場極化方向為X,探針得到的信號主要也是X方向,我們就看有(X)的結果。Y和Z方向結果忽略。
情況1 :FIT+默認的高斯激勵信號
這種情況下,頻域探針結果會針對默認信號進行歸一。
首先先把時域結果加上平面波信號放一起,三個結果有個傳播上的時間差,這個很好理解。值得注意的是,遠場探針的信號很弱,因為平面波基本被Z-方向的邊界條件吸收,遠場也只是結構散射得到的結果,畢竟這里仿的不是天線。換句話說,平面波的仿真中,遠場探針基本無意義,我們還是拿來一起展示。
好,回到頻域,剛才說這種情況下,頻域探針結果會針對默認信號進行歸一,先看近場探針頻域結果,可見幅度為1上下,這就是針對激勵信號歸一的結果。
然后我們用后處理,把對應的時域信號做個傅里葉變換成頻域:
得到以下頻域結果。怎么樣?差別很大吧?不光縱坐標量級變了,上升下降的趨勢也不同,這就是沒有對激勵信號歸一化。
那么如何將其調整成一樣的呢?我們可以手動歸一化:我們把這個傅里葉變換的結果稱為A,再計算一下激勵信號的傅里葉變換結果,稱為B,然后用A/B:
得到的頻域振幅就一樣了:
當然還沒看相位:
誒?振幅一樣,相位卻還不一樣。這是因為,探針的頻域和時域,處理平面波的相位參考位置不同。
如幫助文檔所解釋,平面波的相位參考是坐標中心零點,這是指頻域,而時域的相位參考則是平面波發(fā)射過來的位置,也就是Z+邊界。
那么既然邊界用的open(add space),怎么確定Z+邊界的位置呢?這里可以用個小技巧,點擊波導端口,就能自動檢測邊界位置,所以這里平面波位置是Z=3.9979。
然后就是歸一化時要考慮這段3.9979cm的傳播相位了,我們知道復數(shù)的相位是可以用自然指數(shù)函數(shù)exp(j)調整,所以我們改進剛才的歸一公式,加上相位調整:
這里的XAxis(A)是0-5GHz,乘1e9就是Hz,0.039979除光速就是傳播時間差,然后相位就一樣了:
近場探針結果驗證完成,其實遠場探針也可以用同樣方法驗證,這里我們省略步驟,直接看振幅和相位:
可見遠場驗證結果也一致,除了低頻振幅的計算有點誤差,這是因為在這種低頻,Z=-6cm的遠場位置不算遠,應屬近場,所以不夠準。
情況2:FIT+自定義激勵信號
這種情況就有可能探針結果不歸一,為什么說有可能呢,因為歸不歸一取決于時域的這個設置,也可以看到標注說默認信號一直都有歸一化。
所以這里我們嘗試不歸一,就是不選,為了看驗證探針的公式有什么變化。信號我們從默認的0-5GHz高斯脈沖,改成3-4GHz的脈沖,同樣先看時域信號,時間差一樣,因為探針位置不變,遠場探針接收信號依舊很弱。
然后驗證近場探針頻域結果,還是對時域做傅里葉變換,為了和探針的頻域相比較。頻率范圍改成3-4GHz:
可以看到,傅里葉變換直接就可以拿到同樣的振幅,不需要手動歸一化:
但是,相位依然不同。所以,我們說的時域求解器對信號歸一化,通常只是歸一化振幅。
所以,這里相位要想達到一致,還是需要手動歸一化,并且加上相位調整。這里因為振幅不需歸一化,所有相位歸一時就要補回振幅,我們加上個Mag(B)。
然后相位就一樣了:
同樣方法,遠場振幅和相位也可以對的上:
情況3: TLM+默認Impulse信號
TLM的默認信號是Impulse,不是高斯,所以三個時域信號(0-5GHz)是這樣的:
可見探針的采樣不夠多,需要在求解器設置更高的采樣,比如Nyquist*5或Nyquist*10,這樣時域信號會更平滑,當然仿真時間也越長。
而且頻域結果也隨著采樣增加而一致,這里可以看出頻域結果是自動振幅都歸一化好的,因為激勵信號是沒有歸一化的。
而相位無需歸一和調整參考點,就可以驗證。
當然,并不是所有的TLM激勵信號都不需要歸一或調整參考點,這里我們就不討論其他信號了,方法都一樣。
最后總結:
1)近場探針和遠場探針本質還是有區(qū)別的,中間隔著吸收邊界所以效果截然不同。建議遠場一定要遠,不然計算有誤差。根據(jù)實際距離好好定義,別像本文舉的例子,明明兩個探針距離結構都很近,非要一個近場一個遠場。
2)傅里葉變換可以驗證時域頻域結果,振幅要注意歸一化,相位要注意歸一化和參考點。
3)目前各求解器歸一化情況比較復雜,參考點也不同也不好理解,這是因為要照顧更多應用場景,比如RCS掃描或EMP;所以只要用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行,今后版本策略會改也說不定。